岁月长河里,古建筑因我们而“活”起来

时间:2022-05-18 17:37:08 来源:互联网 阅读:-

如何理解传承?在古建匠人的眼里,传承是一锤一凿地雕刻、是一砖一石地铺砌、是一笔一画地勾勒,让中国传统古建筑重焕生机与活力,是他们的扛在肩上的使命。

对于宜宾师来山文化产业有限责任公司的项目经理刘浩来说,传承,更赋予了一层别样的意义。追溯到总经理刘生华以及他的父辈,早在五六十年代就已经专注于古建筑修复行业,在坚持发扬中国榫卯工艺的路上,他们倾注了三代人的心血,是精神的传承,更是对行业的执着。

岁月变迁,时光流逝,让中国传统古建筑“活”起来,他们初心未曾改变。2003年,宜宾师来山文化产业有限责任公司成立,近二十年来一直从事文物保护等工作。目前,公司拥有一支专业化人才队伍,包含管理团队50余人,专业施工人员100余人,以精湛的工艺、负责的态度,为广大客户提供最优质的全方位服务。公司也在2003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为文物保护工程施工二级企业,2007年升级为文物保护工程施工一级企业。目前,师来山文化承接的文物保护工程施工项目遍及全省各地,辐射西南地区,涉及的文物施工类型有寺庙、祠堂、书院、民居、城墙、石桥、古塔、牌坊等50余处。其中涉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珙县僰人悬棺一、二期维修加固工程、广元市剑阁县觉苑寺总体修缮工程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朱家民居修缮工程、青林口古镇文物建筑抗震救灾抢险工程(一、二标段)工程、向家坝水电站淹没区(四川)地面文物复建工程(文物部分)等,在每一个项目的背后,都留下他们的汗水与印记。

二十年的匠心之路,“坚守初心,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已经深深影响着宜宾师来山文化的匠人们,秉承“不改变文物原状”的修缮原则,以保护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为己任,他们在困难和挑战面前义不容辞。

在全四川最大的文物搬迁工程“向家坝水电站围堰截流线屏山库区移民迁建文物专项特殊措施保障工程”项目中,仅两个月工期,需要完成约两万平方米的古建筑搬迁,任务艰难,并且向家坝作为蓄水大坝,正值蓄水期间,项目部受到洪水大面积淹没,师来山的领导者和匠人们没有撤离现场,硬挺着完成了艰巨的搬迁任务;在“冠英街建设项目(一期)”项目中,遇上十年难遇的连续暴雨,在全市所有工地都停工的环境下,师来山的匠人们不畏艰险,迎难而上,屋顶漏了就搭棚,雨水倒灌了就抽水,日夜奋斗完成工期,获得了省市领导高度赞赏!正是如此用心执着的态度,他们所承建的工程均以优良的质量和优质的服务受到专家和业主的好评,更是赢得政府部门更是高度认可。

探索,永无止境。在施工技术难度高、工艺相对复杂的古建筑整体维修中,师来山的匠人们没有停下脚步和思考,他们不断创新钻研,把传统的施工工艺和现代科学技术结合起来,灵活地运用到古建筑的维修保护中,最大限度保留古建筑的历史风貌。

慢工出细活,在古建筑修复过程中,一个雕件、一个立柱,往往都要返工五六次,匠人们从无怨言;十几道繁杂的工序,每一道工序地修复,耐心细致,精益求精;前期工程设计者们无数次构思,彻夜修改图纸,做到“修旧如旧”……这样的故事,无时无刻不在师来山文化产业公司里上演。

“诚信为本、平等互惠”是每一位师来山员工坚守的准则,从传统古建筑文化碎片里寻找灵感,砖瓦、檐橼、泥坯、木雕、漆绘,这些已不单单是修复工程,更是民族文化的弘扬和传承,让中国传统古建筑“活起来、动起来”,师来山文化产业的匠人们正在这漫漫岁月路上,不懈努力着、探索着、奋斗着!


推荐阅读:叶紫

(正文已结束)

免责声明及提醒:此文内容为本网所转载企业宣传资讯,该相关信息仅为宣传及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站观点,文章真实性请浏览者慎重核实!任何投资加盟均有风险,提醒广大民众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