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落实劳动教育课标,明确课程规范,10月21日,四川省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开展了主题为“聚焦新课标,赋能新课堂——中小学日常生活劳动课例研讨”的“劳动教育课堂教学”培训活动。
活动由四川省成师附小华润分校承办,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教科院劳动教育教研员赵洋洋和四川省成都市教科院劳动教育教研员肖慧出席了本次培训活动。活动通过参观劳动展厅、课例展示、经验交流等形式,进一步推动劳动教育的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观劳动展厅:学习劳动文化
在徐丽莎老师的带领下,“劳动教育种子教师孵化站”培训班的学员老师及专家领导们参观了四川省成师附小华润分校的劳动展厅和劳动基地。展厅分成四大部分,依次呈现了劳动与生态,劳动与艺术,劳动与生活和劳动与科创。
“以劳励志,以劳育美。”成师附小华润分校将学生们的劳动教育特色作业成果进行了展示。有自制的八音盒、小提琴、二胡等手工自制的乐器;有学生自己种植的大蒜,垃圾分类和生态家园等;有学生创造的汽车、风车等科创作品。在劳动与生活部分,学生们利用剪纸、泥塑等方式融入社会和职业等,展示自己的风采;在劳动与文化方面,学生们把劳动与科创、红色文化,传统文化、先进文化思想相结合,创造自己的作品。
紧接着,培训班的学员老师及专家领导们参观了学校特色场馆——“晞光馆”、“蜀景物趣”自然博物馆。“晞光馆”是一个爱国主义教育互动体验馆,包括“红色记忆”“昂扬旋律”“时光深处”“薪火相传”“榜样力量”“浩然堂”六个区域,“蜀景物趣”自然博物馆包括“四时百物”“丛林物语”“身临奇境”“光影时空”四个展厅。
展示劳动课例:体验劳动乐趣
“与美食邂逅,享劳动乐趣。”活动中,成师附小华润分校的田静老师带来《时令糕点有点甜——山药桂花糕》的劳动课例展示。
课上,田老师利用学校厨房的条件,统一完成材料的蒸,课堂上让学生分工合作完成时令美食山药桂花糕的制作,将综合实践融入劳动教育。不仅让学生掌握了做糕点的方法,更让学生感受到“劳动创造美”,体会到劳动的乐趣,感悟劳动的精神。
课程结束后,与会老师们对本次课例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这是一堂“高品质,高规格”的课堂。高品质在于注重劳动与语文、信息等学科的融合,课堂中老师能够创设情境以任务驱动化的形式让学生亲临实践。高规格在于本堂课综合体现了劳动习惯、劳动能力等素养的提升,发散了学生的劳动思维,激发了学生了劳动创造。
对劳动课例的研讨后,四川省成师附小华润分校的邓文婷主任就学校劳动教育实践作主题为“课程与空间共建,劳动与发展共生”的经验交流。围绕“华枝春满,润物无声”的办学理念,成师附小华润分校以师生“赤诚、阳光、丰盈”为发展目标,将劳动教育纳入学校整体的育人体系,通过国家课程实施、多学科整合、选修课拓展、课后服务融入、综合实践活动开展有效实施劳动教育。
学校立足场馆建设,建立劳动空间域,充分使用校内场馆,积极拓展校外场馆和基地。立足年段域,分年级开发子课程内容,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劳动能力基地,分层实施;细化时间域,根据二十四节气和传统节日的特点,开发不同时间节点的劳动课程。
而本次展示的劳动课例就是“一脉四季”课程框架下的时令美食主题。不仅引导孩子在实践中掌握美食技能,也培养他们养成营养搭配的习惯,尊重来之不易的劳动成果,树立乐于为家人服务的劳动观念。
总结活动经验:指明劳动教育方向
最后,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教科院劳动教育教研员赵洋洋对本次培训活动做了总结性点评,就日常生活劳动内容框架、日常生活劳动课例设计要点及实施建议三个方面进行细致的讲解和指导,强调要正确理解劳动教育内涵,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与劳动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理解劳动实践的价值与意义,体会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融学科之慧,育劳美之心。四川省成师附小华润分校在实施劳动教育中收获一份幸福,传递一份能量。未来成师附小华润分校将继续扎实落实劳动教育,在“华枝春满,润物无声”的教育理念指引下,引领孩子们创造更加色彩斑斓的童年,为走好有意义的人生之路打下坚实基础,培养“赤诚、阳光、丰盈”的华润学子。
推荐阅读:旗龙网
(正文已结束)
免责声明及提醒:此文内容为本网所转载企业宣传资讯,该相关信息仅为宣传及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站观点,文章真实性请浏览者慎重核实!任何投资加盟均有风险,提醒广大民众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