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龄前儿童的音乐教育,必须摆脱系统性的传统学习路径。通过单纯的技术训练从而具备一定的音乐技能,不是学龄前音乐素养教育的目标,我们更应当关注的,是如何开发儿童对于音乐的潜在能力,并促使儿童具备自然、自发的艺术兴趣。
特别是对于小班儿童来说,打击类乐器是具有天然友好性的乐器。通过儿歌、游戏、故事等形式,可以帮助儿童在游戏中体验音乐,从而强化语言、理解和表演能力,促进儿童的创造性思维、认知与注意力,以及身体协调性等各方面素质的全面提升。儿童学习音乐的行为,实际是对人类原始艺术活动的一种临摹与重现。当儿童投入到音乐活动中时,会更加愿意表现自己,并发挥主体创造力。而教师的作用,就是在陪伴的过程中,引导儿童去发现音乐自身之美。通过引导儿童对游戏素材进行探索,将儿童变成一名优秀的“即兴演奏家”。儿童在使用身体或者生活中的材料进行“演奏”过程中,会发现不同的生活素材之间会产生“化学变化”,发出千变万化的声音,从而拥有对音乐最朴素的认识和最广泛的创作兴趣。
幼儿园表演区是幼儿十分喜爱的活动形式,在其中幼儿可以无拘无束、尽情的展示自我。各种装扮、角色扮演、舞蹈表演、丰富的表演材料等都是小朋友愉悦的小天地,而充满着独特魅力的表演区更加深深吸引着小班幼儿。本学期我们根据小班幼儿的兴趣和主题活动,投放了各种动物服装和头饰以及丰富多样的表演道具,如铃鼓、手偶表演的小舞台和指偶、手偶、自制的十二生肖头饰等,孩子们每天都非常热情的开始自己的游戏。
在一天表演区玩耍活动中,突然传来“咚咚咚、哒哒哒”的声音,这吸引了正在表演区唱歌、跳舞、穿衣服的小朋友,同时也引起了我的注意。鼓棒敲打发出的声音引起了孩子们的关注,由此引发了一场小朋友对“鼓棒和声音”的探索活动。
表演区里异常热闹,墨墨、嘻嘻、端端、选择自己喜欢的服饰开始装扮自己,有唱歌的、也有跳舞的。此时星星拿起一根鼓棒敲打起来,只见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变成了星星的“鼓面”,他一会儿敲打着鼓,一会儿敲打柜子,一会儿敲打墙面,一会儿敲打着挂衣服的架子,周围的小朋友都被这欢快的声音吸引住了。
端端走近一脸好奇地问道:“星星,你刚刚在敲什么 ,声音好好听啊!”星星:“我刚刚敲了好多地方,你说的是哪里?我再敲给你听一听吧!”又开始重复敲击刚刚选择的“鼓面”。等星星敲打到挂衣服的架子时,端端开心地鼓起了掌说:“对!就是这个!”,清脆空灵的的声响回荡在表演区,这时的表演区所有小朋友都围着星星一起敲打。
鼓棒敲击的声音越来越大,加入的小朋友也越来越多。对面正在玩美工区的嘟嘟也过来问道:“我也想玩?”,端端给嘟嘟让出了一个位置说道:“我们在敲鼓”。这时,表演区挤满了小朋友,星星给每一位过来的小朋友拿了一根鼓棒,大家东敲敲西敲敲。嘻嘻说:“我们敲出来的声音都不一样耶!”。星星还把耳朵靠在“鼓面”上,听敲打后发出的声音。大家纷纷效仿,整个表演区里都充满着敲打声,弥漫着欢乐的气氛。
在活动后,进行了分享会,大家一起分享和讨论刚刚在表演区玩耍了什么,小朋友们都对用鼓棒敲击物品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
首先作为教师,在游戏活动中应细致观察每一位小朋友的游戏状态,并及时捕捉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当星星拿着鼓棒,敲打的不再是鼓时,我没有即刻引导其刻板的必须敲鼓,而是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通过观察,我发现孩子们已经不再满足单一的游戏方式,而开始了自我探索,因此我继续观察孩子接下来的游戏状态。
在幼儿游戏时我有几次想要介入:第一次发现星星用鼓棒敲打不同的地方时,敲打声音穿透了整个表演区,此时没有因为怕他影响其他小朋友而制止。为了满足孩子探索的欲望,我选择继续观察。第二次是星星带着表演区小朋友到处敲打,显然已经打乱了应有表演区的玩耍情境。但是当孩子正在兴趣正浓时,难道就不是游戏吗?所以我抵制住了了内心想要制止的举动。第三次引发了其他区域的小朋友来到处敲打,而这时的表演区看起一场混乱,杂乱无章。但小朋友的高度投入,我没有制止孩子的活动,而是让幼儿在实践的操作中去感知奇妙的世界,小班幼儿各种知识的建构和认知是在感知中习得的,小朋友发现敲不同的地方声音是不同的,孩子们是对不同的声音感兴趣的,作为教师我给予幼儿自由探索的机会,并应抓住小朋友探索的兴趣和需要,支持幼儿的好奇,激发幼儿对声音的兴趣。
为了让幼儿对本次的“鼓棒敲击”有更深入的了解,在活动的最后学校开展了分享会,让每一个幼儿上来说一说,为什么会对“敲击”产生兴趣。通过分享倾听幼儿内心的声音,能够了解幼儿学习的内驱动力,更好地追随孩子的步伐,以孩子的兴趣点出发生成相应的活动,更有效的支持幼儿进一步的发展。
第二天,老师们为每一位小朋友准备了一根鼓棒,让小朋友们走出表演区寻找更多的声音,小朋友们兴高采烈,纷纷去探索奇妙的声音。星星先拿起了鼓棒开始在自己的桌子上敲打起来,随后又去敲打了可乐的桌子,这样反复了敲了两次。这时可可和嘟嘟也拿着鼓棒在教室的墙面、玩具柜开始敲敲打打,只见他们将教室的前后左右地墙面都敲打了一遍;很快轩轩和沅沅也拿着鼓棒在喝水的水杯上开始敲打了,轩轩不忘提醒沅沅:“轻一点哦!”。芮芮也在一旁开心地敲打起了椅子;小新拿出了一个玩具,敲打着玩具,此时教室里鼓棒敲出的声音和小朋友们嬉笑的声音融合成一片。
这时端端说:这个好好玩,我要将鼓棒带回家,我回家要和妈妈一起玩这个。此时其他小朋友也开始纷纷说要和自己的爸爸妈妈一起玩游戏。
在此次的活动中,为了持续满足孩子们的兴趣,我给予孩子们更多的空间和时间,让他们在班级各个地方寻找敲在不同的地方发出的不同的声音。改变一如既往的传授式学习,在整个寻找声音的探索过程中丰富了孩子们对声音的理解和语言的表达,有的小朋友说找到是噗噗噗的,有的小朋友说是咚咚咚的,每一个小朋友都有自己对声音的表达。在活动中同时也提高了孩子们参与性,同时也打破了担忧幼儿带有危险物这一说法的观念,当孩子带着目标以及感兴趣的事情在探索时,不会出现所谓大人担忧,活动后给予了幼儿更多的机会去表达自己寻找的声音,通过活动激发孩子自主学习的兴趣和对活动的参与度。在分享时,当端端小朋友说想要与自己的妈妈分享时,班级的其他的小朋友也开始想要与爸爸妈妈进行分享,由此可见小朋友对鼓棒敲打以及发出声音的兴趣还持续高涨。
当孩子们出现想要与自己的爸爸妈妈一起分享鼓棒敲打不同地方发出声音的兴趣下,老师给每一位小朋友发了一根鼓棒,让小朋友们和自己爸爸妈妈一起寻找自己最喜欢敲在什么地方发出的声音,并将其找到的物品带到幼儿园。
幼儿的发展需要多维度、多方面的支持,同时,亲子游戏对幼儿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次邀请家长和孩子一起探索家里的美妙声音,拉近了亲子间的距离,同时也是家校联手共育幼儿的良好体现。在家长参与的过程中加深了小朋友们对鼓棒敲打在不同地方发出的声音有了更多的理解和认知,家长也能了解到孩子最近的兴趣是什么?可以给予孩子什么样的支持来激发孩子的兴趣和需求。
在此活动的基础上还建构了幼儿新的认知,如瓶子装了不同深度的水发出的声音不一样,同一个奶粉罐敲打不同的地方发出的声音却不同。
小朋友们将自己寻找到的东西带到幼儿园。孩儿们迫不及待地拿出了自己带来的物品和其他小朋友们分享。“我最喜欢这个盒子,我喜欢玩具敲的声音,我喜欢奶粉罐,我喜欢......”小朋友们互相七嘴八舌的讨论着,然后大家都坐在地上敲起了各自的“玩具”。
在小朋友们的分享和讨论中,在老师的协助下小鼓手们分成了叮叮叮组、咚咚咚组、沙沙沙组、砰砰砰组。
“棒棒糖”音乐节正式开始啦!老师出示了一段小朋友们熟悉和喜欢的音乐“棒棒糖”,小朋友们听到音乐兴奋的敲打起来,开启了“棒棒糖”音乐节奏游戏的演奏。
在分享会中,幼儿要分享自己的声音,并寻找与自己的声音相似的小伙伴,在不断地分辨和倾听中,孩子在可凭借物的情况下和小朋友们分享着自己所带的东西,幼儿在自主交谈的过程中提升了语言表达能力和自信心。小班幼儿往往喜欢独自玩耍,主动与小朋友交往的意识较弱,在“碰碰站”游戏环节让以物品声音相似的幼儿为一组,让孩子在听、说的过程中玩游戏,激发孩子的参与性和小朋友之间的社会性交往。当幼儿有共同感兴趣的事情时就会调动孩子内心的激情参与到其中,调动幼儿对活动的参与度,而在“棒棒糖”音乐游戏中,我们为幼儿提供了轻松愉悦的氛围,激发幼儿对节奏游戏的兴趣度,让幼儿在各种生活材料发出的声音中,感知生活中的美,体验生活材料所带来的愉悦和对音乐兴趣的激发。
抓住幼儿对声音的兴趣最近发展区,在接下来的活动中,我们将继续跟随幼儿的兴趣探索更多声音的活动,开设一系列课程,比如:当鼓棒换一种材质发出的声音是什么?瓶子里装“米”“石子”“沙”进行摇晃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将小朋友带来的物品材料投放在区域中,满足幼儿探索欲望。
推荐阅读:旗龙网
(正文已结束)
免责声明及提醒:此文内容为本网所转载企业宣传资讯,该相关信息仅为宣传及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站观点,文章真实性请浏览者慎重核实!任何投资加盟均有风险,提醒广大民众投资需谨慎!